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与重心分析报告

基于政府官方文件、财经网站和权威报纸的综合分析

中国发展战略总体框架

战略定位与历史方位

"十四五"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,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。 [2]

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制度优势显著,治理效能提升,经济长期向好,物质基础雄厚,人力资源丰富,市场空间广阔,发展韧性强劲,社会大局稳定,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。

战略核心

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"十四五"期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,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、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。 [3]

双循环发展格局

战略意义

构建新发展格局,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,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。 [15]

中国发展的五大战略支柱

创新驱动发展

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[13]

制造强国战略

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,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[5]

双循环新格局

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,以创新驱动、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[15]

人才强国战略

提升国民素质,优化人口结构,拓展人口质量红利,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[10]

安全发展战略

统筹发展和安全,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[14]

2035年远景目标

展望2035年,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、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,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,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,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。

主要发展目标

  •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,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
  •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
  • 建成文化强国、教育强国、人才强国、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
  •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,生态环境根本好转
  •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,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
  •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
  •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,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
  •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,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

中等收入群体增长预测

应该把"中等收入群体倍增"确立为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,让10亿左右中低收入者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。 [12]

中国未来发展战略重点

战略优先级排序

创新驱动发展关键领域

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 [13]

科技创新战略

科技自立自强

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。 [13]

战略科技力量

  • 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,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
  • 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
  • 支持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
  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
  •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,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

关键核心技术攻关

战略科技前沿领域

  • 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集成电路、生命健康、脑科学
  • 生物育种、空天科技、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
  • 氢能、储能和先进核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
  • 区块链、物联网、第六代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

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

  •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,鼓励自由探索,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
  •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%以上
  • 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
  • 加强创新型、应用型、技能型人才培养

制造强国战略

产业基础高级化

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,坚持自主可控、安全高效,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,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 [5]

产业基础能力建设

  •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、基础软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
  •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,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
  • 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,推动首台(套)装备、首批次材料、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
  • 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,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

产业链现代化

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

  • 强化资源、技术、装备支撑,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
  •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
  • 加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,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
  •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

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

  • 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、海洋装备等产业
  • 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
  •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
  • 构建一批各具特色、优势互补、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

数字中国建设

数字经济发展

加快数字化发展,建设数字中国。发展数字经济,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 [6]

数字产业化

  •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云计算、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
  • 提升通信设备、核心电子元器件、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
  • 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,在智能交通、智慧物流、智慧能源、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
  •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

数字基础设施建设

新型基础设施建设

  • 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,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%,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
  • 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
  •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,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
  • 打造全球覆盖、高效运行的通信、导航、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
  • 加快交通、能源、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

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

  •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、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
  •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,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
  • 发展数字家庭,提升智慧广电服务水平
  •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,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、交易流通、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

扩大内需战略

构建强大国内市场

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,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以创新驱动、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,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 [15]

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

  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
  • 适应个性化、差异化、品质化消费需求,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
  • 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服务供给
  • 优化提升供给结构,促进农业、制造业、服务业、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

扩大消费与投资

全面促进消费

  •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,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
  • 培育新型消费,发展信息消费、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,鼓励定制、体验、智能、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
  • 发展服务消费,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,推动教育培训、医疗健康、养老托育、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
  • 应该把"中等收入群体倍增"确立为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

拓展投资空间

  • 优化投资结构,提高投资效率,保持投资合理增长
  •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、市政工程、农业农村、公共安全、生态环保、公共卫生、物资储备、防灾减灾、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
  • 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,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
  • 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、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

未来重点投入行业分析

重点投入行业排序

行业发展趋势预测

预计到2035年,创新产业增长速度将显著高于GDP整体增速,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

高端制造业

制造强国建设

从全球范围看,工业体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硬实力。大量事实表明,工业没落和制造优势丧失的国家,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渐衰落。 [1]

高端装备制造

  • 航空航天装备:大型飞机、航空发动机、民用航天、智能无人系统
  • 轨道交通装备:高速列车、城市轨道交通装备、先进轨道交通控制系统
  • 海洋工程装备:海洋资源开发装备、海洋科考装备
  • 智能制造装备:高档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装备
  • 先进电力装备:特高压输变电设备、大型发电设备、智能电网设备

战略性新兴产业

新材料产业

  • 先进基础材料:高强轻合金、特种合金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、特种玻璃、功能陶瓷、半导体材料等
  • 前沿新材料:石墨烯、增材制造材料、超导材料、智能材料、仿生材料等
  • 关键战略材料:高温合金、高性能膜材料、稀土功能材料、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

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

  • 纯电动汽车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、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
  • 智能网联汽车:车载传感器、车载芯片、自动驾驶系统
  • 动力电池与充电基础设施: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、快速充电技术
  • 氢能源基础设施:加氢站、氢能制备、储运技术

数字经济

数字产业化

加快数字化发展,建设数字中国。发展数字经济,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 [6]

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

  • 集成电路:高端芯片、特色工艺芯片、先进封装测试
  • 新型显示:柔性显示、量子点显示、微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
  • 6G通信技术:太赫兹通信、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
  • 量子信息:量子计算、量子通信、量子精密测量
  • 区块链:分布式账本、智能合约、共识机制等核心技术

产业数字化

工业互联网

  • 工业互联网平台:面向特定行业和场景的工业APP、微服务和解决方案
  • 工业数字孪生:虚拟仿真、预测性维护、远程运维
  • 5G+工业互联网:5G全连接工厂、5G+智能制造、5G+智慧矿山
  • 工业大数据:数据采集、清洗、分析、挖掘和可视化

数字服务业

  • 云计算:云原生、边缘计算、混合云、行业云
  • 大数据:数据治理、数据安全、数据交易
  • 人工智能:机器学习、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、知识图谱
  • 数字创意: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沉浸式体验
  • 数字平台经济:共享经济、平台经济、数字贸易

新能源与绿色产业

新能源产业

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,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。 [8]

清洁能源

  • 光伏发电:高效光伏电池、光伏组件、逆变器等核心设备
  • 风电:大功率风电机组、海上风电、分散式风电
  • 氢能:可再生能源制氢、氢能储运、燃料电池
  • 生物质能:生物质发电、生物质燃料、生物天然气
  • 先进核能:小型模块化反应堆、第四代核电技术

绿色低碳产业

节能环保产业

  • 高效节能:高效电机、绿色照明、节能建材
  • 先进环保:大气污染防治、水污染防治、土壤修复
  • 资源循环利用:废弃物资源化、再制造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
  • 环境监测:环境监测仪器设备、环境大数据分析

碳中和技术与产业

  •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:CO2捕集、利用与封存技术
  • 新型储能:电化学储能、物理储能、氢储能
  • 智能电网:能源互联网、虚拟电厂、需求侧响应
  • 绿色低碳建筑:超低能耗建筑、零碳建筑、装配式建筑
  • 低碳交通:新能源汽车、智能交通系统、绿色物流

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

生物医药产业

提升国民素质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,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,优化人口结构,拓展人口质量红利,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。 [10]

创新药物

  • 生物药:单克隆抗体、细胞治疗、基因治疗
  • 化学药:靶向药物、小分子创新药
  • 现代中药:中药现代化、经典名方二次开发
  • 疫苗:新型疫苗、多联多价疫苗
  • 高端制剂:缓控释制剂、靶向递送系统

健康产业

医疗器械与设备

  •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:CT、MRI、PET-CT等
  • 体外诊断:高通量测序、液体活检、即时检测(POCT)
  • 植入性医疗器械:人工关节、心脏瓣膜、血管支架
  • 医用机器人:手术机器人、康复机器人
  • 可穿戴医疗设备:智能健康监测设备

健康服务

  • 互联网医疗:远程医疗、互联网诊疗、智慧医院
  • 精准医疗:基因检测、个性化治疗
  • 健康管理:慢病管理、健康风险评估
  • 养老服务:智慧养老、医养结合
  • 康复与保健:康复医疗、中医养生保健

中国政府行为准则分析

政府行为准则核心原则

坚持党的全面领导

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,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。 [2]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

坚持人民主体地位,坚持共同富裕方向,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维护人民根本利益,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促进社会公平,增进民生福祉,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坚持新发展理念

把新发展理念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,构建新发展格局,切实转变发展方式,推动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发展。

政府行为准则延伸原则

坚持深化改革开放

坚定不移推进改革,坚定不移扩大开放,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,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、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,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。

坚持系统观念

加强前瞻性思考、全局性谋划、战略性布局、整体性推进,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,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,坚持全国一盘棋,更好发挥中央、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,着力固根基、扬优势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,实现发展质量、结构、规模、速度、效益、安全相统一。

统筹发展与安全

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,实施国家安全战略,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,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,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,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,筑牢国家安全屏障。 [14]

经济治理行为准则

宏观经济治理

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

  • 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,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,就业、产业、投资、消费、环保、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
  •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,保持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
  • 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能力,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、针对性和有效性
  • 健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和重大风险识别预警机制

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

  •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
  •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,健全归属清晰、权责明确、保护严格、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
  •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
  • 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,坚持鼓励竞争、反对垄断,完善竞争政策框架

微观经济治理

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

  •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
  •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,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
  • 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,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
  • 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、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,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

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

  •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建设职责明确、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
  •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,深化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改革
  •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,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
  •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,健全以"双随机、一公开"监管和"互联网+监管"为基本手段、以重点监管为补充、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

产业发展行为准则

产业政策导向

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

  •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加快推进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建设
  • 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
  • 构建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
  • 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,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

培育创新型产业生态

  •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
  •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形成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
  •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
  • 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,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

产业结构调整

优化产业结构

  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
  •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
  •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
  • 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,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

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

  •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,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
  • 强化资源、技术、装备支撑,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,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
  • 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,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,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
  •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、基础软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

科技创新行为准则

科技体制改革

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

  •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,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,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
  • 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,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
  • 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,实行"揭榜挂帅"、"赛马"等制度
  • 健全科技评价机制,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

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

  •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,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,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
  • 推动重点领域项目、基地、人才、资金一体化配置
  • 建立健全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
  •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,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

科技创新支持

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

  •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
  • 拓展优化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
  • 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,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
  • 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,设立独立核算、免于增值保值考核、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

激发人才创新活力

  • 贯彻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方针,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
  • 全方位培养、引进、用好人才,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
  • 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
  • 构建充分体现知识、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
  • 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,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

对外开放行为准则

高水平对外开放

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

  •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,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
  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,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,促进国际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
  •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
  • 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,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,优化国际市场布局

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

  • 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,打造开放层次更高、营商环境更优、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
  • 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,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
  • 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,以货物贸易"零关税"、服务贸易"既准入又准营"为方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
  • 创新提升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,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

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

推动共建"一带一路"高质量发展

  •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秉持绿色、开放、廉洁理念,深化务实合作,加强安全保障,促进共同发展
  • 推进战略、规划、机制对接,加强政策、规则、标准联通
  • 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联通,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的互联互通网络
  • 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,推动与共建"一带一路"国家贸易投资合作优化升级

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

  • 高举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旗帜,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
  •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,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
  •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,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,坚决维护发展中成员地位
  • 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,建设性参与亚太经合组织、金砖国家等机制经济治理合作
  •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,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

结论与展望

战略重心总结

通过对政府官方文件、财经网站和权威报纸的综合分析,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以制造强国建设为基础支撑,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总体框架,以数字经济为转型方向,以绿色低碳为发展路径。

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统筹发展和安全,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跨越,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。

未来重点投入行业

  • 高端制造业:航空航天装备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先进轨道交通、海洋工程装备、智能制造装备
  • 数字经济: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工业互联网、5G/6G通信、大数据、云计算
  • 新能源产业:光伏发电、风电、氢能、储能技术、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电网
  • 生物医药:生物药、创新药物、高端医疗设备、精准医疗、生物育种
  • 新材料:先进基础材料、前沿新材料、关键战略材料
  • 现代服务业:数字服务、现代金融、科技服务、健康服务
  • 绿色环保产业:节能环保、资源循环利用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

参考资料: